陈萌山:积极推行绩效管理 强化工作落实机制
农业部总经济师兼办公厅主任陈萌山在第二届论坛现场发表演讲
非常高兴参加“第二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
本单元的主题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改革和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可以说,这是一个当代公共管理改革和发展的热点问题,也是兼具创新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农业部从2010年开始率先在中央国家机关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实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借此机会,围绕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结合农业部绩效管理工作实际,与大家做一些交流探讨。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农业部开展绩效管理,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一是贯彻中央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政府绩效管理高度重视,先后有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多次中央全会以及国务院有关会议都先后提出了明确要求。2008年《国务院工作规则》明确规定,国务院及各部门要实行绩效管理制度;二是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是现代政府管理改革发展的大趋势,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政府部门普遍开展绩效管理,到目前已有30多年历史。近几年来,国内许多省地市政府开始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目标责任制、社会服务承诺制、效能监察、效能建设、行风评议、干部考核等评估形式,发展到注重绩效改进的全过程绩效管理。北京、吉林、四川、云南以及深圳等省市政府全面推进绩效管理,取得明显成效,积累了多方面经验;三是探索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落实的新途径。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几年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多、力度不断加大,落实政策的要求很高;农业部的职能涉及种植、畜牧、渔业、农机、农垦、乡企等多个行业,工作领域广、头绪多、任务重;农业部服务的对象和主体是农业、农村、农民,从机关到田间地头环节多、链条长;农业、农村发展的环境日趋复杂,来自自然和市场的风险日益增多,突发事件已经常态化。面对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农业部门进一步转变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建立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基于这些考虑,农业部研究决定,从2010年开始在部机关司局探索推行绩效管理。由于在国务院部委中还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也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做法,我们提出了“高起点、快起步、分步走”的工作思路,重点围绕职能履行、依法行政、党风廉政建设、领导班子建设等方面,稳步推进绩效管理工作。在实践中,我们着力把握好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科学定位问题。我们认为,从以前的绩效评估走向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改进的一个趋势。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政府绩效,从绩效考核、绩效评估转入绩效管理,可以避免为评估而评估和只重结果、不太关注过程的现象发生,通过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素质和改善管理过程提高竞争力,进而保证可持续的良好绩效。因此,我们把建立抓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定位在推行绩效管理上,而不是目标责任考核或绩效评估。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宣传发动,首先着力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部党组多次研究部署绩效管理工作,成立了绩效管理领导小组。机关各司局实行绩效管理“一把手”负责制。同时,为加深干部群众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理解和认识,调动各方参与绩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领导小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宣传发动、学习研讨、专家讲座,使全部上下自觉认识到开展政府绩效管理是大势所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转变政府机关作风的重要举措,从而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是指标设计问题。我们认为,绩效管理必须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衔接,尽量不增加考核对象的额外负担,注重考核结果应用和绩效改进,突出正面激励的评估导向作用以减少实施阻力。科学构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要围绕中心任务,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个性指标与共性指标相结合,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在实践中,我们坚持把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作为绩效管理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明确具体工作任务,构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2010年,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部党组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细化、实化、量化为376项具体工作任务、925项绩效管理指标,各位副部长与分管司局签订年度绩效计划任务书。指标体系涵盖职责履行、依法行政、领导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争优创新等5个方面,指标内容和计分权重由各司局结合岗位职责和年度任务研究提出,部绩效办统一审定,确保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不同司局的业务差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目标导向与过程管理问题。针对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受自然因素和市场变化影响大、突发性和临时性任务较多的特点,我们提出,绩效管理工作既要重视目标导向,更要注重反映风险控制和动态管理。各司局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把绩效目标任务制成工作月历和路线图,明确什么时间做什么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同时建立督促检查和跟踪督办制度,加强自我管理、自我评估和自我监督。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日常、月度、季度绩效沟通机制和年中抽查制度,及时掌握绩效目标进展动态,对受不可抗力或政策影响的目标任务予以调整,对落实不力、进展缓慢的目标任务进行预警提示,推动各项工作按照计划稳步推进。
四是绩效评估与结果应用问题。我们调查了解到,各地在评估实践中,注重加强考核结果的应用,普遍把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考核、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公务员评优挂钩,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予以排名通报,对考核合格以上的单位发放绩效奖金,对考核结果较差的单位责成写出书面报告、限期整改。考虑到我部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实行指标考核与满意度测评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争优创新加分与违规失职“一票否决”相结合。评估考核实行百分制,其中指标考核80分,以司局自评为主,部绩效管理领导小组派出评估考核小组进行核实;满意度测评20分,包括部领导测评和对口联系单位、其他司局等外部测评。在评估结果运用上,坚持以正面激励为主,把考评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年底召开大会对绩效管理优秀司局进行了表彰。
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我们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主要有四点体会:
一是推行绩效管理是大势所趋,在中央国家机关开展绩效管理完全可行。2010年我部绩效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推动了中央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势头;增强了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行政管理水平,2010年我部行政审批、信访案件、人大建议政协提案按时办结率等重要指标都达到100%;进一步转变了机关和干部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2010年我部为农民办理26件实事,通过绩效管理,确保了每件实事有承诺、有督查、有反馈、有结果、有成效。在实践中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绩效管理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高政府执行力的有效抓手,能够有效地把行政决策、执行、监督三大职能有机地统一起来,有利于促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保障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政府管理工作头绪多、任务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应充分运用绩效管理这一有效工具,大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政府部门执行力和公信力。绩效管理不仅能在省市县地方政府实行,只要正确把握绩效管理的一般规律,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中央国家机关开展绩效管理也是必要的、可行的。
二是开展绩效管理工作要稳妥有序推进。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专业性强、工作难度大,必须在充分准备、广泛发动的基础上分步推进。要认真研究国内外绩效管理理论和实践,结合实际,科学规划,探索形成绩效管理工作的整体思路和工作机制。要着重在健全完善政府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上下功夫,坚持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科学设置各项考评指标及计分权重,增强考评指标的导向性和可比性。目前,在政府四大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相比,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履行得还不充分,因此应当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促进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要探索引入群众评议和第三方评估,实行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平时评估与定期评估相结合,提高考评的客观性和公信度。要认真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推广。
三是开展绩效管理必须强化过程管理。绩效管理是一种过程表现和结果状态。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更不可能有好的绩效。只有加强过程管理,才能推动工作取得实效。要坚持把实现目标任务作为绩效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性特点,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朝着绩效目标迈进。同时,要强化绩效管理的反馈机制,加强绩效管理沟通,对于不同主体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等,及时予以回应和答复。
四是开展绩效管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中心工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变化快,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开展绩效管理,必须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积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方式和方法。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强化绩效意识,加强对绩效管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增强行政人员对绩效管理的接受和认知程度,形成绩效管理的氛围与合力。要健全政府绩效评估结果运用体系,强化绩效管理的激励功能,把评估结果同相关人员的奖励惩戒、选拔任用、职务升降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每个单位、每位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政府工作人员增强责任意识,推动各单位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完善制度、强化措施、提高效能,确保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实。
虽然我部在推行绩效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改进。比如,制度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考评指标设置和权重分配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临时性工作、应急性工作如何考虑,适时引入服务对象和下级单位等外部评价,探索奖优罚劣的有效途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正在积极研究,逐步加以解决。同时,也十分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对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帮助我们更好地推动绩效管理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