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建议
刘克崮
行政体制改革上联政治体制改革,下联经济、社会、文化、法制等各项改革,在中国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又更具复杂性,推进难度大。财税体制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地位。财政是政权的根基,是政府运行的支撑、宏观调控的主力、收入分配的中枢。财税改革比较具体、比较实,可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和突破口。
回顾中国30年的改革历程,财税改革是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中最系统最成功的之一。1993-1994年进行的财税改革是全面的、深刻的,它建立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框架(以后又有些补充和完善),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全面的促进作用。时至今日已经十八年了,国际和国内各方面情况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形成了中国对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现在需要对1993-1994年财税改革进行深入全面的评价,针对现实中的突出问题,提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大思路,制订总体方案,争取在新政府换届之后的一到两年内推出,大约应该在2014年。
财税改革的基本背景和目标。现在财政和经济的关联更直接、更广泛,经济方面有几个突出的问题是需要关注和重点解决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很艰难、很缓慢,经济结构失衡,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资源环境失态,经济秩序失范,政府管制在相当范围和程度上失当。针对这些背景和目标,提点几条具体的建议:
第一,要搞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政府的功能、作用、组织结构、方式方法进行再认识。
改革开放30年,一直在认识政府应该做什么,市场应该做什么,模式大体是什么样。我1996年从财政部调到辽宁省政府,2002年回京到开发银行,跟政府打交道很多,我出去6年回来感觉政府有变化,到2012年,我发现政府在继续地变。整个社会浮躁,政府也变得浮躁,变化很大。现在党政机关的处一层业务骨干,主体就是30多岁的人,他们大多是“三门”(家门、校门、机关门)干部,他们许多人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这一段历史很不了解。那些管银行事务的政府官员,许多都忘记或不曾记得政府和企业是什么关系,政府对银行、企业改管什么、怎么管、管多细。
自2005年起,我与委内瑞拉做国际合作业务,至今已放贷200多亿美元和700亿人民币,帮他们建设了150多个项目,已有100多亿美元贷款正常回收了,委每年向我供油2300万吨,在谈的业务还有近百亿美元,开行提出在委建立代表处,政府部门就是不批。这纯属企业经营事务,对方国欢迎,为何中国政府部门不批呢?你要批它干什么?所以对政府的作用,对政府和市场、企业的关系,要再认识。我特别欣赏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观点,即:不要认为市场是万能的,所以政府对市场要有适当的干预;也不要认为政府就一定比市场和企业高明,所以政府对市场不能过度、不当地干预。对这一基本关系,现在许多政府干部搞不清楚。中央在2009年决定,从2010年开始,逐步停止从大学生中直招公务员,分三年到位,一年减1/3,三年减完,应该是到2012全部从社会招聘,这是一项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重要举措。现在政府部门的处级干部,主体是文革后出生的,大多是独生子,他们从小到大生活优裕,大量接触网络世界信息。但不大知道中国基层的实际是什么样,不知道社会的管理机制应当怎么运转。他们掌了权,政府的工作偏差就多了。因此,对政府的作用、方法需要再认识、再定位,这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其中一些核心的东西,如减少审批,增加服务,减少干预,增加引导,微观经济要放开,宏观调节要适度,行政手段少用,经济杠杆要稳用…你不能有能力调节就老调,一会儿向上调一会儿又向下调,如母猪补贴政策:猪肉缺了,市场有信号,猪肉价格就上去了;猪肉价格上去了,就有人去买母猪崽,等母猪长大了,怀孕繁殖小猪,到小猪长大能宰了…总共周期约是三年时间。即三年后猪会多,肉价就会下来了。而政府研究和报批调节措施时间周期是半年到一年,这样等政府补贴母猪政策出台,会在市场调节作用之上起了重合叠加的作用,即三年后的猪会成倍增加,价格会成倍下跌。这就像物理学中的共振效应,会人为加大肉价的波动幅度,形成恶性循环。政府不要去替代市场,不是什么都需要政府调节,只有在少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需要政府的调节。而且调控的时机和力度要适当,动作要稳定,不能过频、多变。经济的调控效力不能超过10%至20%,因为大型经济体的正常变动就是百分之几至十几,你不能加力到20%、30%甚至是50%,那会让整个机体出现紊乱。我国2009年信贷规模比上年增长50%,一下子就上去了,很多银行都是100%,这是抽疯,能叫调控吗?
政府应该多用心去建设市场和管理的根本制度和机制,少管经济末端的表层运行,表层运行是结果,如有问题就应该动它的根,动了根上面就变了,不要在表层上调节,治标不治本。就跟西医一样,发高烧了不管什么原因就吃退烧药,身子凉了病未好,应该多学中医,治本为主。我举点例子,不要投钢铁,可以修地铁;别补车轱辘,可以建桥路;别直补母猪,多鼓励发展养猪大户。多发布市场信息,多建冷冻库、市场肉价低了就收,肉价高了就投放,进行调节。最后,如确有需要,也不要补前端生产环节,而去补末端消费环节,这样不会与市场调节重叠、共振,去补贴大学生食堂、低保户等最弱势的消费者,这几招就足够了,所有的基本消费品短缺就是这几招。信息引导,发展大户,建立大库,补助末端。巴西没有小户养猪,都是万头猪场。大户猪场,专业能力强,研究市场透,适应市场能力强。而个户农民应对市场能力弱,一跌价,就杀猪。
第二,研究政府层级和责权划分。中国现在是五级政府,我们要不要继续维持五级?要不要相应的五级硬财政?我们要不要向四级、甚至三级政府走?或者是三级半,或者是硬三级加两个半级:省是一层,地市这一层是从属于省的,就是0.5,即半层,过去的专员公署--这样省是1+0.5;县是1,然后再配0.5层的乡。在我们一个大国,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我们应该回答得了这个问题。我们的历史我们自己很清楚,各个朝代是怎么处理的。我们也很清楚那些大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特别是那些联邦制的国家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他们的历史、现状,他们有什么经验、教训?组一个班子,用一两年时间足够了,深入调研,分析比较,拿出意见、建议,这是一个重要的行政体制改革方向。几级政府--而且政府硬了以后,财政不一定硬,他可以跟着硬,也可以灵活一点,特别在过渡期。现在财政在搞直管县,就把地市绕开了。还有什么职能是硬的呢?就是干部人事,县班子的人由省委任还是市委任,首先动的就是财和人这两条线。
第三,改进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我认为应是一个重点课题。要改进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淡化税收返还挂钩系数法,要优化转移支付制度,减少专项转移支付,扩大一般转移支付;要减少中央实质性转移支付的经手量。现在大量的财政收入集中上去了,中央在一次分配的时候集中上来了60%多,实际最后自己用的钱是20%,有40%返还和转移支付给地方了。这也要重点研究,这么大的比重先上后下,产生一批权利和利益,是否可以将一部分直接留给地方。或者用公开透明的转移支付方式,直接在地方间转移。
第四,调整税制结构和税收政策。要按照总体减负,结构优化,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兼顾中央与地方利益,兼顾公平与效率等原则,调整改进税收制度。一是改革简化间接税(流转税),加快推进营业税转增值税改革,降低间接税在税收总量中的比重,降低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二是提高直接税占比,在上述双降的前提下,提高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占比,扩大个人所得税覆盖面,稳定中等收入者的税负,适度提高高收入者的税负,积极创造技术条件,根本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在实现基本生活费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扣除的基础上,实行国民普遍纳税,以及综合与单项相结合的个税制度。降低股票市场的交易(印花)税,恢复征收股票转让所得税,调整改进财产性和资本性收入税。三是扩大地方税并适当下放地方税权。在对所有居民基本住房免税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房产税,扩大、推行资源税和环境税。逐步使房产税和资源税分别成为东部和西部政府地方税的主力税种。
第五,改进、健全公共产权收入制度。认真研究经营性国有资产,国有土地,矿权,集体地权,国有企业收益的统计、处置和收益分配制度。
第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实现部门预算和各级预算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财税政策和资金调控宏观经济的水平和效率。
第七,建设强大的全国财税信息系统。信息的准确、充分、完整、及时、公开是做好财税和政府工作的,实现公平、公正、廉洁、效率的基础。要统筹规划建设全国大集中式财税信息系统,覆盖各级财税收支的全部信息及各级次间的纵向互通。建立全国家庭收入、居民住房等专业信息子系统,实现国税、地税两部门征收工作和信息系统的联合,实现财政、税收、公安、住房、社保、股市、银行等部门之间有限度、有约束、可控制的信息共享制度,建议国务院设立“金政工程”,领导和推动此项工作,拨付专项资金,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也可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
第八,提升财税工作的科学性、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水平。公共财政要对纳税人负责,各级预算都应公开透明,财政部门要将对国务院负责与对两会(人大、政协)负责统一起来,要在提高透明公开度的同时,改进加强对财税工作的两会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提升各级人大、政协对财政税收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关注、参与、促进、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常态化、机制化的人民代表大会对财税重大制度、政策、收支事项的审议、听证、质询制度,以及政治协商会议对重大财税事项的听证、咨询、监督制度。同时进一步改进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
(刘克崮: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