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安:地方政府加快职能转变的几个关键
四川省巴中市市长 周喜安
政府职能转变十分紧迫、异常艰巨
说政府职能转变的紧迫性,我理解要释放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就是撬动市场和整个社会活力的主要杠杆。近几年,一些国内外的经济学者预言中国可能会重蹈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不是人们常谈的经济结构问题,也不是所谓经济总量大的问题,不是似是而非的A矛盾、B矛盾,根本问题在于体制滞后,政府职能没有转到位,或者说没有转彻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避免落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程,让体制机制创新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是破解当前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问题的必然选择。阻碍经济活力释放的症结还是政府管的太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本该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领域,还把控在一些政府部门手里。可以说,改革的难点就在政府,政府部门必须要有自我革命的意识自觉,义无反顾、壮士断腕。
说政府职能转变的艰巨性,我理解主要是就转变的过程而言。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环节,地方收集到的问题集中在干部作风上,仔细分析起来,很多都是好多年前就提的老生常谈问题,没有彻底改变,或者说没有多大改变。原因在哪里?一是官本位作祟。很多基层官员认为自己经过摸爬滚打才提职,骨子里把自己放在“官”的位置上了,乐意并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对别人指手划脚,现在要放下身段搞服务,心理适应过程很艰难。二是利益关系羁绊。只要是改革,必然会有很多显性的、隐藏的利益冲突和纠葛,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部冲击,靠自身难以主动放弃利益。比如从中央、省级、市级都有个层层下放审批权限的过程,审批权限的取消和下放,就意味着权力的失去,也意味着舍掉既得利益。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割腕的感觉会很痛。
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和突破口
政府改革总的说来就是要从“全能”向“有限”、从“管制”向“服务”、从“衙门”向“便民”、从“权力”向“责任”转变,要处理好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是处理好边界问题,严格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落实“两个清单”。首先是行政权力运行的正面清单。政府权力的边界在哪里?原则上讲,“三定方案”里对部门职能职责规定得很清楚,但为什么会有扯皮呢?因为部门职责时有交叉,凡是有较大审批权限、或者说有利可图的事都抢着干,都想自己的审批权限大一些;而有较大风险、需要承担责任的事都想甩包袱、推责任。制定行政权力运行正面清单,就是要将党政机关职权目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予以公开,告诉群众政府行使每一项权力的依据、流程和时限,从根本上杜绝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权力腐败,消除以权代法、以人代法等不规范行为。就是要告诉社会:除了这些我不管,除了这些我也没权力管。有了这个清单,老百姓办事找谁办、怎么办都清楚。其次是行政权力运行的负面清单。我们常讲“非禁即入”,但现实中的“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比比皆是,民营经济发展遇到诸多障碍,规定限制较多。建立行政权力运行的负面清单,就是通过清理、取消、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把政府的权力放在口袋里、放在抽屉里、放在笼子里,杜绝过去那种今天这个东西我该管、明天那个东西我得管的揽权行为。就是告诉社会:除了这些你什么都可以干,除此之外我没有权力管了。
第二是处理好方式问题,真正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有序简政放权。管理向服务转变的核心问题是政府把该放手的放到位,把该监管的管理好,把应该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服务事项兜好底、尽好责。我们市办了一个《阳光问政》栏目,开通热线,老百姓提出的问题由相关部门和县区负责人现场回答,整个过程采取电视、广播、网络同步直播的形式进行。这个活动对于工作推进很有效果,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起来比上访快捷有效得多,群众非常欢迎。我们对老百姓提的问题和意见进行分析,大多数集中在说政府管得太多、服务不好两个方面。如何管得少?就是简政放权,进一步精减审批事项。就巴中市的情况来看,通过十一次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市级部门行政审批项目由原来的761项减少为现在的97项,5个县(区)行政审批项目由原来的平均500余项减少为现在的平均150余项。下一步将继续按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认真抓好“接、放、管”。具体放哪些?放多少?根据哪些原则放?中央《决定》都有很详细的要求。在具体工作推动中,我体会要重视几项工作:一是把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责履行好。转变职能后,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和公共职能在不断增加而不是减少,责任在加重而不是减轻。二是放到位、放彻底。市里明确最大限度地下放行政审批权,由县区或基层管理更为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到县区和乡镇、街道办事处。一切以激发市场活力为目标,不以数量指标来衡量,不搞今天放二十条、明天放三十条,不搞明减暗不减、留一手。三是修补惯性漏斗。目前要特别注意三种不良倾向:一是有关部门没有根据的自行设置审批前置条件,打法律和规定的擦边球。二是应该由政府承担的事项没有根据的、或者蓄意的交给市场运作,存在行政审批与中介穿连裆裤、共同谋利的问题,中介组织、社会组织实际上成了行政机构的代言人、操作手。一些评估报告基本上都是行政部门单位指定中介组织办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用意明显。三是本来可以通过市场或社会力量来做的事情,由于社会组织与行政单位没有完全脱钩,形成实质性垄断。比如有的中介组织挂靠行政机构,实质上成了行政部门自收自支的内设机构,由于要收费养人,极个别的项目只设定最低收费标准,而没有限定最高收费标准,操作中存在就高不就低的问题。
第三是处理好方法问题,切实提升行政效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履职尽责意识,通过问责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落脚点在建立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如何建立?我体会要重视“三个意识”:一要清除陈腐官僚意识。巴中市一直把招商引资当作“一把手工程”。前段时间一些部门负责同志向我反映,有的投资商比较狂妄,跟很多部门都搞不好关系,遇到问题不汇报沟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不尊重我们。在调查走访后,我给部门的回复是:这不是投资商的问题,是部门职能没有转到位的问题,投资商来投资,跟政府是签定协议的,职能部门要依协议履行责任,有主动上门服务的意识,而不是要别人整天跟着你的屁股后面求爹爹告奶奶。可以说,不清除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官僚思想,职能转变就会大打折扣。二要强化履职尽责意识。无论是全面推动改革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履职尽责是抓好工作落实的关键。一些部门、一些官员习惯强调权而淡化责,一讲到权力,大有“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态势;一提到责任,就推诿扯皮,是别的部门没搞好,遇到问题就说这个事情很复杂、工作推不动,需要专题研究、成立领导小组,领导还要亲自挂帅任组长,完全一副置身事外、不负责任的样子,导致一些很简单的事情处理起来很复杂,一根线条的问题变成了一个蜘蛛网。归根到底就是责任意识淡薄、不敢担当、不愿担责。近几年,巴中十分重视软环境建设,增强公务人员的履职尽责意识,先后开展了行风评议、师德医德提升等活动,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三要切实增强执行意识。一个制度的好坏、一个政策的效应,最终要体现在执行力度和落实效果上,不然就什么作用都没有。只有加强监督问责,行政主体才不敢懈怠。因此,我们在注重通过检察机关、审计机关、社会群众、新闻媒体、公共舆论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同时,建立行政问责制度,有明确的问责范围、规范的问责程序、严格的考核办法,加大失职渎职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的责任追究力度,以强有力的执行问责促进行风政风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