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研究会新闻 正文

《中国证券报》刊发魏礼群文章:《共同拓展中美经济合作新格局》

发布时间:2017-05-08

2017年5月7日,《中国证券报》刊发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财富研究院主席魏礼群文章:《共同拓展中美经济合作新格局》。本文是魏礼群在中国财富传媒集团与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举办的“中美经济合作新格局”座谈会上的讲话,被中证网、新浪财经、中国财富网、东方财富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发布。



共同拓展中美经济合作新格局

——在中国财富传媒集团与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座谈会上的讲话

魏礼群

(2017年5月6日)



尊敬的亚当•波森主席,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朋友:

上午好!

今天,我们很高兴在新华社中国财富传媒集团欢迎美国顶尖财经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各位专家。你们这次来访是友谊之旅,将在中美智库之间搭起又一座沟通之桥。

我们这次座谈会,重点讨论新形势下中美经济合作的新格局。我想就这个问题讲一些看法。

中国和美国作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大国,保持两国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而且是国际社会普遍期待。当前,中美两国都处于新的历史阶段和推进变革的关键时期。加强沟通交流十分重要。一个月之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进行富有成效的会晤,为中美双边关系未来发展奠定了基调。两国元首在加强了解、增进信任的基础上,达成多个重要共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的正确选择”。中美经贸关系一直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也是影响全球的最重要的经贸关系。两国建交30多年来,双边货物贸易从1979年的25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5196亿美元,增长了200多倍。尽管中美经贸问题复杂,摩擦因素不少,但两国经贸关系前景广阔,我们双方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中美经济合作问题正当其时,可以为两国政府之间进行的“贸易百日计划”会谈以及双方经贸关系持续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

拓展中美未来经济合作的新格局,需要审视中国未来经济的走势。总的看来,由于特殊的基本国情所决定,中国经济发展处于阶段性变化的历史新时期。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当前和未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六个大趋势:

一是经济持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现阶段,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充分,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巨大,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空间;同时也有许多条件使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更大规模发展。预计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可达14万亿美元左右。

二是产业结构升级、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的趋势。中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服务将不断成长。据测算,服务业比重将由2016年的51.6%到2020年提高为58%至60%,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三是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的趋势。2016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1.2%,与我国进入中高等收入发展阶段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持续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有望达到50%左右,基本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同时,要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这些必将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

四是消费结构转型、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大的趋势。随着中高收入群体的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将会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型,形成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五是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更大发展的趋势。随着深入实施双向开放战略,将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提升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水平。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加强产权保护,促进公平竞争。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对外投资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

六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新动能集聚释放的趋势。着力优化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智力开发转变,改变以往那种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坚定走集约创新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以上这些发展大趋势,说明未来中国经济充满希望和机遇。

两年前,中央决策层在全面分析中国经济现状和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作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的战略判断。在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张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依靠创新驱动。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将特别注重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当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周期性、总量性的,但主要是结构性的。结构性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一些行业供给过剩和质量不高矛盾突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重用改革的办法,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优化产业体系,创新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一方面,立足当前,着力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任务,加快调整结构、化解风险隐患;另一方面,着眼长远,着力构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汇聚持久动力。特别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既着眼于完善金融体系和优化资本要素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加快创新发展,又强化金融机构监管,维护金融安全。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降低税费成本,推行结构性减税政策,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坚持把治理环境污染、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持续推进政府自身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更大程度激活市场、放活企业,既切实减少对市场和企业活动的直接干预,又有效引导经济发展方向,提供优质服务。

这些重要决策和举措已经并正在显示良好效果。近两年来,在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革的同时,整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7%,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年退出钢铁和煤炭产能分别超过6500万吨和2.9亿吨。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3.5%、9.1%和5.8%;按美元计价的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其中出口增长8.2%,进口增长24%,经济新动能持续增强。全年可望实现经济增长6.5%左右的预期目标。当前和今后几年,将会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战略定力,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健康运行。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也会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提供重要机遇。目前中美是互为最大经贸关系的两个国家。2016年,中国对美国进出口贸易占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为14.1%;美国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6.1%;双边服务贸易超过1000亿美元,双向投资累计超过1700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四大进口来源地;中国是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美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

毋庸讳言,中美经贸领域面临一些矛盾和摩擦。我认为,要拓展中美经济合作新格局,关键是需要双方共同面向未来,以宽广的眼光,进行战略性思考和选择。

第一,扩大中美经贸合作,是两国发展的重要机遇。中美关系“合则两利、斗则双输”,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中美经贸关系更是如此,双方应权衡利弊、着眼长远,维护好、发展好中美经济关系大局,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第二,中美经贸合作本质是互利共赢。两国未来经贸关系不应以单纯追求“贸易平衡”为目标,而应着眼于完善公平贸易规则和政策,创造更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重在实现包容发展、拓展合作、互利双赢。不久前,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指出,美国与101个国家之间都存在贸易逆差。其实,中国对美国贸易存在顺差,并不意味着中国受益、美国受损。据研究,中美贸易可以帮助美国家庭一年节省850美元以上开支。

第三,双方加大信任,加强协商沟通,消除误解和隔阂。互谅互信,着力解决或缓解阻碍贸易和投资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中美贸易失衡的重要原因是,中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而美方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未能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应该改变这种状况。

第四,开拓更深层次更有创见的互补合作。在这个方面双方的深度合作大有可为。例如,能源、基础设施、高科技、制造业是特朗普总统关注的四大“支柱行业”,并形成以促进就业为核心的政策,而中国在这些方面有着很强的能力,加强这些重点领域的合作,可以成为中美未来经贸合作的重点。

第五,扩大投资领域合作。中美都是极具投资吸引力的国家,投资合作应成为中美经济合作非常重要的部分,但目前两国都有一些规则障碍和市场障碍。双方都应采取切实措施消除这些障碍,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双向投资开放,提高投资领域合作水平。

第六,双方加强在国际经济领域合作,为中美经贸往来拓宽新空间。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建设,对美国而言也是很好的机遇,能够增加就业,扩大海外投资,美方可以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寻找途径积极参与。中美在第三方市场开发也将给美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更好地实现“双赢”和“多赢”。

最后,我愿我们双方以今天的座谈会为开端,在定期互访、互派访问学者、开展联合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并在未来形成更多的实质性协作共识,共同开创中美财经智库交流新局面,服务中美两国经济合作的未来。

谢谢各位!



媒体链接:

http://www.cs.com.cn/xwzx/201705/t20170508_5271652.html


(供稿: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