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政改革网络文摘 正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

发布时间:2016-05-05


【前沿观点

再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要义

冯俏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主动之举,并明确了今年供给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目前,社会各方面都在认识学习中央精神,各地都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全社会出现了一股“供给侧热”。但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当前社会上对于供给侧的理解和执行有“庸俗化”、“短期化”、“绝对化”三大趋势。所谓庸俗化,是指不分对象内容,什么都往“供给侧”这个篮子里面装。所谓短期化,是以供给侧改革的短期重点代替长期的结构性改革,“就短言长”甚至“以短代长”。所谓绝对化,是指混淆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认为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作用(手段),而认识不到根本目标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目的)。对此,我们需要全面正确认识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平衡

纵观国内外实践,供给侧改革关键在政府,即主要通过放松管制、减税降负、减少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等,释放经济社会活力,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在我国,供给侧改革既是一种新形势下的创新,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延续。30多年来,我国已形成了各级政府推动经济、引领经济的模式,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供给侧改革要求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方法主要在于还权于市场、还空间于企业与社会,目标是激活市场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这与单纯、一味地强化政府作用完全不同。


二、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政府管理创新

政府是制度供给的主体。供给侧改革中,“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主要体现在,要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系列的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而不是替代市场、指挥市场和控制市场。

一是管住权。管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将政府职能更多调整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上来,具体体现为进一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过3年的努力,行政审批制度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三张清单大大提升了各级政府管理的透明度与规范程度。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诸多系统性、基础性问题正在浮出水面,需要从“重视数量”转向“提高质量”,以法治化、系统化、标准化、信息化、协同化、阳光化为指针,职能、机构、编制三方面联动,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当前,应重点抓好全国统一的行政审批信息数据库及在线行政审批平台建设,推动全国统一的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建立覆盖所有法人、自然人的全国性信息信用系统,执行统一的市场监管规则,以此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交易成本,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二是管住钱。深入推进财税改革,形成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财政与各部门之间稳定的经济关系以及规范的政府财政管理制度,用好财政这个“指挥棒”。当前的重中之重主要有两点:其一,要尽快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重构与新常态、新经济相符的地方收入体系。具体而言,要尽快推动税收制度由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的转化,尽快完成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资源税等改革,要将房地产税、消费税、资源税等有明显地方特征的税种划归地方收入,逐步削减增值税、所得税的共享比例,推动其一步步还原为真正的国税,要进一步提高中央对地方一般转移支付的比例、透明度与规范程度,提高地方收入的可预期性。如此,才能将完成“去产能”、“去库存”等重点任务所必需的激励机制调整到位。否则,市场将始终难于出清。其二,要深化收费制度改革。一方面,破除各类收费、政府性基金的“收、支、用、管”一体化机制,借经济下行之机,削减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部门化特征,以规范政府收入秩序,提高财政统筹能力。另一方面,可考虑全面取消各级行政部门提供普遍性服务的收费项目,尽早实现“行政零收费”。


三、既聚焦“五大重点任务”,更着眼“五大要素市场改革”

2016年,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房地产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五大方面。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各方面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此。但必须看到,从相当大的程度上讲,这五大重点任务是在消化过去长期刺激政策留下的包袱,促使市场尽快出清,为更加复杂、更加长期的要素市场改革打开空间。长远而言,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首先,调整人口政策,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实施人力资本战略。近年来,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持续下降,老龄化社会的阴影正在逼进,必须调整我国人口政策。一是在全面“放开二孩”后,还应动态推进,后续优化,严密监控政策效果,做好应对不同情况的政策储备。二是切实将以计划生育为核心的人口控制,过渡到以优生和提高人口质量为核心的人口战略,并进一步改为以教育和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战略。三是尽快完善与人口流动密切相关的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真正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其次,审慎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通制度。土地制度是供给侧改革的极重要内容。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方面。要积极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积极总结借鉴重庆、深圳等地土地改革的经验,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产权和流转制度,并形成兼顾国家、单位、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再者,深化金融改革,全面解除“金融抑制”。一是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改革,适当降低国家持股比例,提升社会资本持股比例。二是加快民营银行的发展,积极发展一大批社区银行、村镇银行,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银行业生态体系。三是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在继续完善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覆盖全国的各类产权交易市场、“大资产管理公司”等。四是全面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实现资本市场化定价。五是改革金融业监管体系,以宏观审慎监管为目标,加强不同监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与相互协调,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实施分地域、分层监管。六是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最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务之急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努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在高端“买不来的技术”领域靠原始、自主创新艰难前行,在中高端依靠全面开放和“拿来主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集成创新”结合,最终建成“创新型国家”。与此同时,还必须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科研成果转化办法、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为创新培养更多人才。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强大的创新激励。

必须同时指出,即使是完成今年供给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也需要长效的制度改革支持。无论是化解产能过剩、清理“僵尸企业”,还是去房地产库存,都迫切需要调整相关激励机制(如政绩考核机制、中央地方财政体制等),以从根本上校正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向,将基于中央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基于利益的内部动力,才能收到供给侧改革的实效和长效。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篇十分复杂的大文章,很难在短时期内毕其功于一役,对此要有清楚的认识。

(摘自:2016年4月27日《中国经济导报》)




解读供给侧改革:七方面三十六大对策



中国此轮经济下行主要是结构性和体制性的,而非外部性和周期性的。政策应对应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非需求侧总量刺激。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强调“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今年“两会”对供给侧改革任务进行了具体布置。随着供给侧改革破冰攻坚,各界对中国经济前景将更有信心。


一、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讨论与政策应对

经济分为需求和供给,需求主要是指消费、投资、出口和库存,供给主要指资本、劳动、技术和制度。经济问题分为需求问题和供给问题,如果经济下行主要是需求侧总量问题,则应该采取财政货币等需求管理工具刺激总需求;如果经济下行主要是供给侧结构问题,则应该通过改革破旧立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对应的是“需求侧总量刺激”。


1、中国此轮经济下行主要是结构性和体制性的,而非外部性和周期性的

近年来,关于此轮经济下行的原因及其政策应对在宏观经济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讨论,大致分化为两种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下行是外部性和周期性的,出路在于刺激;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下行是结构性和体制性减速,出路在于改革。

第一种观点认为,此轮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以来的全球经济衰退,以及国内周期性调整所致。如果未来全球经济复苏,国内周期性出清调整结束,中国经济将周期性复苏且还能重回8%-10%高增长轨道。持外部性和周期性论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平台和动力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由于2002-2007年高速增长堆积了大量低效产能、全球经济危机等原因,导致了产能过剩和金融过度杠杆,随后的去产能和去杠杆行为引发了经济减速。

但是,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持续缓慢复苏,美国步入稳固复苏轨道并于2015年12月首次加息,欧日经济也筑底改善,但中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

第二种观点认为,此轮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是支撑原先高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2003年、2008年刘易斯第一、二个拐点先后出现,2012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出现净减少,劳动力成本持续大幅上涨,跨国公司转移低端生产基地,加工贸易告别高增长时代,低端加工制造业领域普现产能过剩;2014年20-50岁置业人群达到峰值并开始减少,城镇户均达到一套,城镇化率达到54.77%,房地产长周期拐点出现,三四线城市面临去库存压力,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从2014年初的19.3%下滑到2015年1-12月的1%;居民从住行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重化工业产能过剩加剧;国内产能过剩叠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物价露出通缩苗头;部分行业技术简单引进消化的空间开始减小,面临向原创性技术创新转变。

无论从宏观、中观还是微观,可以广泛地观察到,中国此轮经济减速主要是结构性和体制性。更为重要的是,市场本该结构性出清,却由于体制性障碍难以实现,刺激多、改革少,旧增长模式拒绝退出,隐性担保泛滥导致资金错配,形成三大资金黑洞(即旧增长模式的铁三角: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和产能过剩重化工业),酝酿金融风险和隐性失业。


2、政策应对应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非需求侧总量刺激

如果经济减速是外部性和周期性,增长平台和动力结构不变,应通过反周期性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回归增长中枢。比如,2004-2005年是周期性减速,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得中国劳动密集型工业品行销世界,居民快速的住行消费升级带动大量住房和基建投资需求,因此政策适度放松后,2006-2007年经济重回周期性繁荣。

但是,如果经济减速是结构性和体制性,增长平台和动力发生了深刻变化,体制性因素阻碍了结构性出清,固化了原有经济结构,产能过剩企业沦为“僵尸企业”,只刺激不改革实际上是延缓旧增长模式出清和鼓励加杠杆,是“明斯基时刻”并引向金融危机的节奏。

当前中国经济表面上是增速换挡,实质上是结构升级,根本上靠改革转型。

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高度,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刻阐述,并对落实好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中国经济的出路在于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重化工业领域过剩产能出清,放活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二、资本市场在供给侧改革中将承担重要使命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和使命,资本市场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改革中将承担重要使命。


1、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和使命

2015年12月18-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论述多层次资本市场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抓紧研究提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扩大直接融资比重”、“资本市场要配合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加强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抓紧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2015年1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措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提出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优化金融结构,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有利于拓宽投融资渠道,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杠杆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会议确定,一是完善股票、债券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战略新兴板,支持创新创业企业融资。完善相关法律规则,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增加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数量,研究推出向创业板转板试点。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二是丰富直接融资工具。积极发展项目收益债及可转换债券、永续票据等股债结合产品,推进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试点,规范发展网络借贷。简化境内企业境外融资核准。三是加强资信评级机构和会计、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监管,研究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交叉持牌,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证券业务牌照。四是促进投融资均衡发展。逐步扩大保险保障资金在资本市场的投资,规范发展信托、银行理财等投融资功能,发展创投、天使投资等私募基金。五是强化监管和风险防范,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坚决依法依规严厉打击金融欺诈、非法集资等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2、未来随着A股逐步调整到位、泡沫去化进入尾声,推动资本市场改革迎来重要机遇和时间窗口

快牛快熊均不利于资本市场改革的推动,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随着A股逐步调整到位、泡沫去化进入尾声,市场正逐步进入正常状态,估值趋于合理,投资者趋于理性,这为资本市场改革迎来重要机遇和时间窗口。

在推动资本市场改革过程中应注重理论现实相结合、部门协调、政策配合、对称创新等。中国A股由于投资者结构以散户主导、法治尚待完善等原因,博弈气氛较浓,价值投资理念有待传播,呈典型的新兴市场特点,因此在市场化方向前提下,重大改革要考虑中国现实情况。面对日益混乱的金融发展趋势,各领域金融风险之间交叉传染,要防止监管职能的碎片化,推动统一协调监管机制的建立。财政、货币、汇率等政策对资本市场均产生重要影响,各部门各政策间应做好配合。


3、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未来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民营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具有高知识、高技术、高风险、轻资产、缺乏抵押物等特点,这与传统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不匹配,金融结构落后对经济结构升级构成了制约。未来应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应把推动注册制改革作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牛鼻子工程,实现市场定价、从事前监管到注重事中事后监管、法治公开透明等。


4、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化解金融风险

化解金融风险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个关键点。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有利于盘活企业资产,化解债务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例如,ABS(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盘活信贷资产,提高银行资产周转率,化解银行风险;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有利于盘活房地产资产,化解房地产企业风险。银行和房地产相关风险是构成我国金融风险的重要方面。


5、发展开放、包容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降低权益融资门槛,创新债券融资工具等,对拓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意义重大,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6、鼓励通过资本市场优化重组,化解落后产能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企业优化重组过程中的渠道作用,强化资本市场的产权定价和交易功能,拓宽并购融资渠道,丰富并购支付方式。尊重企业自主决策,鼓励各类资本公平参与并购,破除市场壁垒和行业分割,实现公司产权和控制权跨地区、跨所有制顺畅转让。构建有效的股市退出机制、债券违约机制和打破刚兑机制,减少对落后企业的支持,有利于落后企业退出市场。


7、依托资本市场,放宽准入,引入新的投资者,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

在行政性垄断问题突出的领域,如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铁路、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依托资本市场,引入新的投资者,鼓励加强竞争,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8、实施结构性减税,鼓励创新

经济衰退期应通过减税放水养鱼,尤其是对于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速折旧、VCPE等给与税收优惠。保护产权,稳定企业家预期,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培育人力资本,构建鼓励创新的金融体系。


9、推动国企改革,提高资产证券化率

资本市场将是支撑国企改革重要力量。推动国企分类监管,成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实现国企资产证券化和混合所有制深度嵌合。


10、在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建设社会“完全网”,兜住社会稳定的底线

供给侧改革将会对银行不良、P2P、就业等产生冲击,化解之策在于债务重组剥离、大力发展服务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失业救济等。


三、随着供给侧改革破冰攻坚,各界对中国经济前景将更有信心


1、供给侧改革将为2016年资本市场提供机会

去产能的机遇:并购机会增加,行业集中度提高,企业利润提升。《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减量化兼并重组,重点推进产钢大声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退出部分过剩产能;煤炭,发改委提出推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小型企业,利用3年时间,力争单一煤炭企业生产规模全部达到300万吨/年以上;水泥,2016政策推动大企业“大整合”,约占行业40%的产能。

去库存的机遇:房地产销售改善和租赁市场活跃度提高利好地产行业及相关服务业,库存合理而又受益于政策支持的二线城市值得重点关注。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加快等会带来医疗教育等相关领域投资机会。去库存有利于降低房企风险,房地产企业可能受益。地产投资企稳可能性增大,有利于地产链条边际改善。

去杠杆的机遇:根据供给侧改革的国际经验和中国现状趋势,投资机会主要来自于股权融资领域的新兴行业,其中领跑的行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TMT、互联网、医药医疗、新材料、休闲服务等领域。而依赖债权融资的传统周期性行业,在产能出清,供需和资产负债表改善后,剩者为王的优质公司和从国企改革中脱颖而出的公司,存在潜在的投资机会。

降成本的机遇:降低税负成本,减税,减少低效财政支出;降低融资成本,降息,发展直接融资;降低交易成本,简政放权;降低预期成本,保护知识产权;降低用工成本;降低房租成本,控制房地产价格泡沫;降低物价成本,保持数量中性货币政策,推动要素市场价格改革 。

补短板的机遇: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沿着“衣食—耐用品—住行—服务”的路径升级,服务消费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物质消费,服务业消费升级市场潜力巨大。看好健康与医疗、养老、教育、影视传媒等有关的投资机会。


2、随着供给侧改革破冰攻坚,各界对中国此轮经济转型的未来将更有信心

中国有庞大的实体经济基础、充裕的人力资本红利、富有创新创业活力的企业家队伍,这跟以资源为主的拉美国家有根本不同,更类似成功实现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的日本与韩国。

我们处在30年未有之变局的转型时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一轮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变革正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这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市场经济的理念已经在这个国家扎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了推动改革的勇气和决心。道路虽然曲折,过程虽然伴有阵痛,但随着供给侧改革破冰攻坚,各界对中国经济前景将更有信心。经历过改革转型之后的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光明。

(摘自:2016年4月22日 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