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政改革网络文摘 正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7-01-16

【资源城镇化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区域旅游发展思考

汤文颖范力勇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形势下,城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是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举措。推动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对于提高河北省经济转型发展、增强河北城镇化科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实现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是第一基础,人口聚集是重要条件,公共服务设施是核心要素。城镇化发展不能再秉承过去的传统城镇化,要发展以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过去的城镇化发展主要是靠工业来支撑的。这种城镇化发展显现的并非全部是正向效益,导致许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加大,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愈来愈显现。如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等。河北省因其地理位置,被划分为东部经济区省份,具有幅员辽阔、旅游资源丰富,毗邻京津两大经济发展城市,区位资源禀赋优势明显,社会发展带来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河北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河北城镇化正经历后工业化阶段,通过工业化方式拉动城镇发展的动力在减弱。旅游业兼具经济和社会功能,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朝阳产业。区域旅游是一种产业,其发展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发展,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发展区域旅游可以使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资源流流向城市,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劳动力就业,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在现代旅游中扮演着客源地、集散地与目的地的重要角色,是区域旅游发展的支撑点和大本营。河北大力发展城镇区域旅游,可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基础和后劲。在推进河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无论是旧城镇改造,还是新城镇建设,如果能充分考虑旅游功能,植入旅游基因,赋予旅游内涵,则可以使河北的城镇建设风格个性化、功能人性化和建筑景观化,彰显河北城镇文明和旅游发展的和谐共生。大力发展河北区域旅游城镇,是开拓河北新型城镇化新途径,非建制镇型城镇化是由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就地城镇化。旅游业发展使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开发成旅游景区,由于旅游景区的吸引,形成游客聚集,从而使这些景区、度假区聚集大量的商业和服务业,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原有农民成为旅游从业人员,形成农民城镇化居住、产业佣工聚集居住、外来游客居住聚集,实现了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就地城镇化。

城镇化未来发展的道路应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走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持续快速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把河北区域旅游培育成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区域旅游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是实现河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是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对于区域转型发展和影响力提升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增长和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

区域旅游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是世界旅游强国的共同经验。完善的城镇化网络是世界区域旅游发达国家的基础,这些国家城镇化的高度发达是构成旅游强国的重要前提,区域旅游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对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塑造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区域旅游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是世界各国打造驰名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战略之一。世界区域旅游发达国家都有较为知名的城镇作为支撑,从而推动这些国际驰名旅游目的地保持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如美国知名旅游城镇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旅游小镇是迪斯尼乐园、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等大型游乐园诞生地;亚洲的马来西亚的槟榔屿,被誉为印度洋上的绿宝石,位于马来半岛西北海岸的槟城小镇,与东盟国家签署了东盟旅游发展战略,共同推进区域旅游开发,同时加强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旅游城镇接待能力。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间的资源配置状态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发展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城镇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产业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保证。旅游业作为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河北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把区域旅游培育成经济战略新型支柱产业。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城镇化率在30%和70%之间是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这个时期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活跃变化支撑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河北省2015年城镇化率约为51.3%,低于全国城镇化率56.1%的平均水平,虽然处于较低的水平阶段,但已经进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城镇化必然取代工业化成为现代化推进的主要动力。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发展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河北的第一产业占比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比京津高出近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远滞后于京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过程中,河北省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双重压力。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河北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河北城镇化发展成果惠及不够;城市规模偏小,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不强;环京津区位优势尚未有效发挥;产业规模较小无法有力支撑城镇化建设,提升承接能力偏弱等问题凸显。大力发展城镇区域旅游,大力发展河北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利用京津的经济带动优势,促进城镇化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打造环京津冀城市群,同京津的战略协作更加紧密,在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合理衔接,加强环京津经济圈内的城镇资源的整合,根据不同区位条件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定位,推动河北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区域旅游业具有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功能完善、节约集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国家新型城镇化是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城镇化水平越高,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越低,经济发展水平越低。河北省的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这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河北省经济实力较弱是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如野三坡镇的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旅游小城镇发展是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的有益探索。旅游小城镇建设是推动河北旅游转型的重要举措。发展城镇旅游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旅游小镇居民收入,有利于开发和保护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促进小镇现代文化的发展。城镇旅游对服务业具有提质增效的作用。城镇化区域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旅游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有利于发挥旅游业与城市产业联动优势,也对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具有保障功能作用。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努力实现中国可持续增长和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河北省区域旅游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区域旅游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河北区域旅游发展要因地制宜地把推动区域旅游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引擎。旅游功能形成的人口聚集模式,是河北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支撑。

在区域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进行开发和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体量以及其要求,与区域旅游业发展有着一定的契合点。区域旅游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为市民化提供稳定的就业保障。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推动旅游城镇化发展,完善旅游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强与城镇化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强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区域旅游新业态,推动城镇化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刺激旅游消费,发挥城镇化在扩内需中的战略性作用;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城镇人口聚集功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逐步深入,旅游经济的未来必将越来越依赖于土地、资本、技术、制度等因素,尤其是旅游用地方面将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要实行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差别化用地管理政策,对符合乡镇规划发展目标的旅游产业项目、具有生态修复作用的旅游项目可优先使用建设用地机动指标办理土地手续。要稳步推进乡村土地确权,加强农转地土地经营权的评估,突破土地经营权保护年限规定,规范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支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以土地使用权联营、入股等形式发展旅游产业。要探索城乡联动机制,允许乡村居民利用部分宅基地换取城市居民的资金,用于发展乡村旅游以及改善居住条件,城市居民则可以在换得的宅基地上开发符合规划要求的旅游项目。乡村地区发展面向游客的住宿设施、建设旅游景点等旅游项目,应给予减免税政策优惠,提高旅游城镇化的支撑力。在新型城镇化中,要推进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协调。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区域旅游要与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相向而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纵深发展,河北区域旅游要与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围绕着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布点有序推进,逐步改变河北区域旅游落后的发展格局。要更加重视休闲小城镇的建设,提供舒适便利、多样的国民休闲旅游平台,满足京津周末常态化的休闲需求。要快速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区域旅游体的应用,使河北“智慧旅游”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河北区域旅游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河北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区域旅游与城镇化之间具有吸附效应,城镇是区域旅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城镇作为支撑点的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高,旅游活动内容丰富,吸引的游客多,旅游发展迅速。相反,区域旅游业无城镇作为依靠,旅游活动就单调,旅游服务就会欠缺,势必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城镇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城镇化的有序推进有利于促进区域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区域旅游业的带动性又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河北新型城镇化与区域旅游的协同发展,有助于区域吸引投资、引进人才、聚集信息、拓展市场,有助于提升城镇的人气和信心,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活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带动了相关产业及城镇建设的发展。河北新型城镇化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对于提高河北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增强河北省城镇化科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行政学院)

(摘自:2017年1月《合作经济与科技》)


生态农业与城镇化建设并轨发展道路研究

——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

李晓萌 付英 尹晓珊


针对武汉市黄陂区此类经济较发达的市郊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从城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切入,探究生态农业与城镇化建设的互动作用,并就生态农业与城镇化建设的并轨提出相关对策,从而促进城镇化趋向可持续科学发展。

一、生态农业的发展

1、生态农业的概念

我国农业人多地少以及两大困局的现实,意味着中国农业现代化有其自身的道路和特点,农资流通渠道变革与经营模式的全面升级,生态农业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一种打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保留了其优点,将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融合的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是以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原则,使农业生产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发展,形成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2、黄陂区的生态农业资源

黄陂区人口众多,生态环境优良,生态农业资源丰富,近年来黄陂区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协调、绿色”的发展观念,依托生态农业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休闲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以农家乐等形式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农家乐经营户有500多个,以农业采摘、田园观光、休闲垂钓等开展休闲农业活动,黄陂旅游区每年的游客接待量达到两千万人次以上,据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黄陂区农业生产总值为190.21亿元,比上年增加4.8%。旅游的总收入达到45.94亿元。黄陂生态农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的土地实现了合理化的流转,同时也使经济得到了发展。

3、黄陂区生态农业的发展

现如今,生态农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黄陂区对生态农业的模式因地制宜,昔日贫穷的山村,现在成为了美丽的山寨,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而农民的收入也越来越多。木兰草原的开发,使以前的荒丘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一些乡村也是黄陂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区域,黄陂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就是以休闲农业为主,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黄陂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带动服务业发展,也是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一种发展方式。生态农业建设以农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旅融合,打造景观农业,实现黄陂区的农业增效。同时加快了黄陂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二、城镇化建设内涵

1、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国情所趋向,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实施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农业发展以及整体经济都拥有重大意义。推动城镇化建设,要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农村的发展活力,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在城乡规划、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

2、黄陂区的城镇化建设

黄陂区不断探索和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改善村镇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黄陂区加强对农村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管理,黄陂的生态旅游产业作为优势产业,能够迅速带动经济发展。黄陂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用旅游文化以及生态农业资源提升城镇化建设。

3、黄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相关问题

依靠旅游业带动生态文明建设是黄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不过城镇化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在发展道路上也会存在许多的问题。黄陂区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区域面积较大的城镇,必然要保持农业等方面的发展,并且现如今大部分的年轻人都选择在外工作,在城镇化建设中会有劳动力储备不足的情况。黄陂区作为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难以协调,需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城镇化发展。在黄陂的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劳动力的转岗就业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黄陂区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不断推动城镇化建设,而要将生态农业的发展融入到城镇化建设中,这也是城镇化建设道路上存在的问题。

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都是黄陂区走节能、生态、和谐之路的发展方式,在大力提高城镇的内在承载力,释放城镇的发展潜力的同时,协调生态农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关系,使城镇化建设道路积极、健康发展。

三、生态农业与城镇化建设并轨作用

1、生态农业发展解决城镇化建设结构问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当中已经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相互矛盾的现状。二元结构的存在将阻碍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相对落后的农业滞后于先进的工业发展,并将阻碍工业及经济发展。因此生态农业发展将二元结构逐渐溶解,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结合先进的科技将工业与农业相结合并相互促进。

2、生态农业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城镇化建设人口压力

城镇化建设过程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增加了城市人口压力,导致就业压力过大、就业竞争激励、劳动力低廉等现象。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将缓解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并且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将吸纳大量技术人才,有利于劳动力分布,提升农村科技知识水平。

3、城镇化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发展规模壮大,并提供市场

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水平提高以及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需求也日益增长。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居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物质品质要求也随之提升,所以生态农业市场前景良好,需求日益提升,发展规模也将不断扩大。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传统粗放型大面积种植的规模将不断缩减,与之相替补的更科学更专业的生态农业将不断壮大发展。城镇化建设也将推进生态农业的农产品商品化、市场化。

四、生态农业与城镇化建设并轨发展建议

1、建立生态农业区域,促进城镇化建设科学化

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在武汉市郊建立生态农业种植区域,科学集中进行生产管理,缓解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人口、环境等相关资源问题。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城镇化建设供经济储备基础。城镇化建设不断扩大,也将有助于大型专业生态农业区域建设。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与生态农业要做到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城镇化对农业的导向作用,推动生态农业的升级与结构调整。

2、强化龙头企业,扩大产业集群效应

在生态农业与城镇化建设并轨之路,应该注重生态农业的产业集群效应。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创建技术市场带动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自主品牌,例如黄陂区武汉广地农业科技公司,建立完善的自主品牌,以有机果蔬为主营,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种植基地。黄陂区生态农业种植水平相对较高,面对武汉等需求较大的市场,进行市郊高品质的农副产品种植、销售。将生态农业产业化,在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以城镇化建设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使生态农业发展趋向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区域化布局、管理一体化。

3、健全法律及相关政策,提升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健全法律法规,对农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对生态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对环境友好型、品质优质型的生态农业进行保护。利用城镇化建设中国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居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对生态农业的支持。政府也应该加强政策补贴,地方合理减少税收,在城镇化建设中对生态农业建设应当适度加大投入,制定优惠便民的土地政策。政府也应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管理与监督,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

(摘自:2016年10月5日《现代商贸工业》)







【注:本刊转载各网站稿件,不代表本刊观点。】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