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政改革网络文摘 正文

以“互联网+”助力政府治理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6-07-27

【互联网+精准扶贫

陇南:“互联网+”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

“大数据”助力精准脱贫  


25日下午,“脱贫决胜看陇原”百家网络媒体甘肃行采访团来到陇南市大数据中心采访,陇南市市委书记孙雪涛向记者介绍“互联网+”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助推产业发展,实现精准脱贫有关情况。陇南市,紧跟“大数据时代”步伐,抢抓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契机,在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之下,“互联网+”、“大数据”建设,已经成为了这个城市十分抢眼的亮点。

陇南市市委书记孙雪涛介绍说,陇南市目前已完成了“21+”工程。

“2”为两个中心,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政务中心。云计算中心,可为全市提供数据存储、计算资源共享、应用支撑、系统托管等服务。大数据政务中心,实现了全市大数据统筹规划、数据汇集、分析挖掘、共享交换、专题应用、应急指挥、汇报展示、公共服务八大功能。目前已整合共享全市4000多个监测点信息资源,接入公安、消防、国土、气象、水务、建设等多家单位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应急指挥的统一调度。

“1”为大数据共享平台。陇南市建成地理信息、经济社会、人口法人、政务服务等多类数据资源,六大数据库,为全市政务工作开展和业务协同提供数据共享与应用支撑。

“+”为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宏观决策、防灾减灾、新媒体宣传、公众服务、文化旅游、应急指挥等多项应用。

其中陇南市对大数据的应用程度之广更是令在场的记者们纷纷称奇。有记者在微信发朋友圈表示陇南大数据工作经验介绍会带给了他不一样的感受。他说:“孙书记是一位有理论、有魄力、有办法、有信心、有作为的领导。愿陇南越来越富饶美丽,愿陇南人民越来越幸福。盛夏来时到陇南,美景一见一欣然。中华复兴无限好,扶贫致富化美谈。”

大数据应用到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系统

陇南市将大数据应用到陇南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系统,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创“零死亡”奇迹。陇南市将自然灾害防御作为减少因灾致贫的重要举措,整合了全市1976个自然灾害监测点和2.5万应急人员资源,自主研发了“陇南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将灾后被动救援,转变为灾前主动防御。

以该市文县碧口“8•7暴雨”为例。8月5日8时,指挥中心通过天气雷达、卫星云图、雨量水位监测站等发现碧口一带未来几天将出现强降雨,工作人员通过密切监视相关指标和视频等各类信息,分析判断后,向碧口应急人员发送暴雨蓝色预警。

8月6日7时,指挥中心依据碧口镇雨情报告,应用系统中的数值预报模块、高精度三维地理信息数据,预测出碧口镇周边区域未来48小时降雨将持续加大、水位上升,发生泥石流的概率较大。当日23时,降雨仍然持续,部分地方已出现灾情,且有加重态势。指挥中心迅速组织国土、水务、气象等部门会商,综合分析得出应启动防汛抗洪应急预案Ⅱ级,上报指挥长同意后,系统自动将应急预案发送给相关应急单位。同时,系统利用手机短彩信、微信、大喇叭、小区广播等一键发布,快速将撤离指令发送给市、县、乡镇、村负责人。利用系统将提前规划的撤离路线图以彩信、微信等方式发送给灾害区域周边乡村责任人,以便及时准确组织群众安全撤离。

8月7日凌晨,暴洪、泥石流侵袭整个碧口镇。此次灾害,造成财产损失共计18.7亿多元。在各级工作人员的精心努力下,应用本系统全方位的监测预警、精准的模型推演、智能化的指挥调度,提前4小时安全撤离所有群众,无人员死亡,防灾效果十分显著。

据介绍,陇南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系统边应用边升级,在2011年以来的121次暴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送各类信息100多万条,撤离群众70多万人次,在2013年以来的多次严重暴洪灾害中创造了“零死亡”的奇迹。

大数据系统助力精准扶贫

在精准扶贫方面,以“1+17”方案、“853”挂图作业为指导,建成陇南市大数据精准扶贫系统。系统涵盖所有农户,当前主要以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为重点,最终将建成覆盖三农全领域的“陇南三农大数据系统”。系统与甘肃省大数据平台相兼容,并基于地理信息技术,深度挖掘三农大数据资源,跨界分析各类致贫、返贫因素,精准匹配扶贫措施、实时监测脱贫返贫状况、动态反映相关责任单位、驻村工作队工作进度,监督预警扶贫措施落实情况等。

该市将成县鸡峰特困片区做为试点片区,获取到该片区所有农户三农数据资料共计1861项指标,涵盖了该区域的经济人口、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村容村貌等多项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扶贫目标、对象识别、扶贫措施、项目管理、双联帮扶、分析报告、互动交流七个模块。

据介绍,利用系统可查询到成县宏观资料,鸡峰镇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农作物布局以及草滩村的饮水、道路、通讯网络、医疗、电商、乡村舞台、合作社、村民住房位置走向等诸多大数据信息。通过系统综合定量识别,得出该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土壤贫瘠、产业发展薄弱等因素。同时系统也可以用图片、视屏记录双联帮扶的工作情况。

除了对贫困户可进行一对一精准扶贫外,利用该系统的社会帮扶功能,将该村缺少公共设施的信息推送给慈善公众平台。安徽淮南企业家了解到信息后,捐款修建了文化广场。

大数据还能广泛运用于对外传播。陇南市整合传媒资源,组建了全媒体中心。建设了“双微一端一网”新媒体矩阵,截至2016年5月,全市共开通2690个政务微博、561个政务微信公众平台、6个新闻客户端,17家新闻网站,183家政务网站和中国乞巧女儿节网等专业网站。

陇南被列为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试点市”

陇南市市委书记孙雪涛介绍,陇南市委、市政府将发展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助农增收的重要举措,如今成效显著,截止2016年5月底,全市开办网店9104家,累计实现销售39.16亿元。土鸡蛋、土蜂蜜、木耳等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康县两河镇贫困户巩兵州从2014年8月起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30多万元,纯利润接近6万元,实现了脱贫。以花椒、核桃、苹果、中药材等为代表的陇南特产在网络上销量持续上升。

该市挂牌成立了西部首家电子商务教学培训全日制学校——陇南电子商务职业学院,累计培训电商专业人员12.4万人。西北地区首个淘宝网市级地方馆——“特色中国•陇南馆”运营良好。国务院扶贫办将陇南列为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试点市”,商务部将陇南列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成县、礼县、宕昌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乡村旅游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

该市将乡村旅游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基础先行、金融支撑、模式创新、新媒助力的发展思路,建成了1249个美丽乡村,75个村被国家列入“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3个村被国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为突出示范引领,在康县长坝镇花桥村建成了乡村旅游示范培训基地,探索出了依托旅游帮助贫困户脱贫的模式,为全市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目前武都城区和全市30个旅游景区实现了免费无线网络覆盖,2016年9月底,将拓展到全市所有城区。为了方便服务更多游客,陇南市政府还建立了陇南大全。搜集、汇聚陇南社会、人文、政务、历史档案、社会服务等各类数据资源,通过分析挖掘、标准化处理,建成了一个具有权威、综合的大数据服务应用系统。


(摘自:2016年6月27日 中国甘肃网)



大数据助力精准脱贫

——定西市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综述


定西是“三西”扶贫的肇始之地,也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截至2014年底,仍有贫困人口63万人,贫困面达23.6%。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如何将这些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脱贫,与全省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成为全市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定西市委、市政府以“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考评精准、保障精准”的“六个精准”为目标,依靠建立的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以大数据涵盖大民情,为脱贫攻坚提供信息支撑和保障,倒逼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全面落实,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让数据“说话”不落一户精准“摸贫”

大数据录入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建档立卡工作关系到每一户群众的切身利益,没有扶贫对象的精准化,精准扶贫就是一句空话。

数据的汇集,是民情民意的汇集。2015年8月8日,全省大数据平台建设视频会议召开当天,陇西县随即启动全县大数据平台建设信息采集工作。3天后,全县抽调相关行业部门人员组成9个督查组,深入17个乡镇的85个村进行现场督查、指导,推动工作顺利完成。

李霞是柯寨乡柯寨村工作人员,说起贫困户的大数据录入情况了如指掌:“查房屋算家当、问产业算后劲、看劳力算收入、统医教算支出,每入一户都要对大数据平台建设涉及的易地搬迁、危房改造、惠农政策、饮水安全、社会救助、教育、卫生、富民产业、劳动力培训等9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并做细致的分类登记。”短短一个月,陇西县发动乡镇、村社干部和双联帮扶干部组成工作组反复进村入户,带着感情走进贫困群众家中“摸贫”。每个工作人员心中有“标杆”、手中有“戒尺”,一把尺子量到底,将贫困户识别出来,让所有贫困户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截至2015年8月21日,全县2.6万户10.12万贫困人口的相关信息采集、录入、审核工作全部完成,共核查收集农户精准信息12.5万条。

陇西县大数据录入建档立卡工作是定西市推进扶贫工作的缩影和写照。开展建档立卡工作以来,定西市先后组织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同时抽调公安、工商、税务、人社、财政等部门人员,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回头看”,从是否有财政供养人员、是否购置车辆、是否有出资办企业、是否多次享受精准扶贫贷款、非建档立卡人员是否取得精准扶贫贷款等方面入手,深入开展了核查工作,坚决纠正了弄虚作假、信息不准、数据不实等问题,进一步摸清了贫困人口底数。各县区组织驻村帮扶工作队、包村干部全面进村入户开展信息采集,认真填写建档立卡户级信息采集表,各部门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录入、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数据审核责任,确保了数据真实。

通过对所有农户进行“地毯式”摸底核实,统一识别标准、统一数据口径,动态掌握基本信息,全面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管理,2015年7月底,定西市2014年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全面完成,共识别贫困人口15.17万户63.16万人,贫困面23.6%。同时,陇西县被省扶贫办确定为全省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县,临洮县被国扶办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试点县。

数据显效力 对症下药精准“治贫”

进入定西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系统,点击户主姓名,其贫困户属性、致贫原因、家庭可支配收入、帮扶计划及到户措施、帮扶干部信息分析一目了然。一组组数据详细记录了一户贫困户家庭的现状,也为今后发展之路勾勒出轮廓和“靶向”。

“致贫原因千差万别,帮扶措施不能千篇一律,需要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通过建档立卡信息化,能准确地帮助我们识别哪些是扶贫对象,这些对象在哪里,他们致贫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帮扶。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逐个分析致贫原因,切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定西市扶贫办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说。

陇西县教育局副局长杨海宾谈到大数据平台作用时说:“大数据平台的采集摸底,让我们进一步明确掌握了贫困家庭各个学龄阶段学生的状况,哪些孩子是适龄入学儿童,哪家享受什么优惠政策,一方面摸清了现状,一方面让各项优惠政策得以精确落实,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不让一户贫困家庭在享受国家政策上被漏掉。”

由定西首创的“853”挂图作战,做到了以挂图作业和农户台账的精细化管理。“853”是指做到对象识别认定准、家庭情况核实准、致贫原因分析准、计划措施制定准、扶贫政策落实准、人均收支核查准、对象进出录入准、台账进度记录准等“八个准”;挂好贫困人口分布、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贫困人口进出动态、全村脱贫目标任务、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等村级作战“五张图”;填好到户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工作台账等“三本账”。在具体工作中,严格实行审核把关责任制,层层明确“作战图”和“三本账”的组织实施、数据填写和审核把关的责任单位、责任人,逐级审核签字,确保“作战图”和“三本账”内容真实、数字准确、更新及时。

定西市将大数据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相衔接,探索出多元化富民产业培育模式、创新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等新模式,同时使双联驻村入户干部“结对认亲”,给困难群众提供项目、资金、技术、信息、政策等全方位的服务,为贫困户“量身定做”增收项目,受到群众好评。

数据聚合力“大扶贫”格局稳固发展

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已从过去仅靠专项扶贫转向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于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由于部门、行业、分工不同,承担的扶贫任务也不同。如何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从而打好扶贫攻坚战,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通过大数据录入建档立卡信息化,可以发现贫困“洼地”,打破贫困需求和扶贫力量间的“信息鸿沟”,贯通帮扶政策、资源进村入户渠道,与扶贫对象进行有效对接,解决扶贫到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从而提高减贫效果。

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定西市创新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突出能人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积极倡导致富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结对子,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新型经营主体走、新型经营主体带着贫困户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需求走”的产业扶贫新格局,着力为贫困群众打造稳定增收的孵化基地。

同时,坚持把双联行动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把实施精准帮扶作为双联行动的关键举措,聚焦目标同向发力。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广泛动员和引导帮联单位、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双联行动,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双联行动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扩大社会力量帮扶的覆盖面。

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定西更加客观、科学地想问题、做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大数据平台的服务下,一项项指标将市、县、乡镇、村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情况层层涵盖,又以网格化的形式将发展轨迹目标任务清晰呈现。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服务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效结合,建立起贫困户、贫困村乃至贫困县完善的进退机制,使各项扶贫政策落地实施有章可循。


(摘自:2016年5月8日 城市联合网)  




【注:本刊转载各网站稿件,不代表本刊观点。】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